陰崢,南陽工務段南陽綜合維修車間技術員,32歲的他經歷非常豐富,干過IT、“上過”機務、來到工務,看著他斯斯文文、話不太多,但在工作中卻是一個十足的硬漢。

因為他會網絡技術、善于鉆研,來到南陽工務段之后,就被分配到了“科技前沿”--南陽綜合維修車間中型養路機械搗固車上任實習生。

陰崢在崗位上被人稱為“巧手大伽”,是因為他在崗位上不斷鉆研、刻苦學習,和車間的同事們一起攻關技術難題,先后發明了《減少檢測小車非正常情況下收車時間》、《降低DCL-32x型搗固車撥道偏差》等多項QC課題,并獲得了河南省優秀質量管理成果獎。2016年5月份,在鄭州鐵路局舉辦的“青年創新創意大賽”評選活動中,他和兩名青工聯合參與的創新課題《大型養路機械創新管理》獲得了全局創新課題一等獎的獎杯。

學用結合,激發班組學習熱情

2014年以來,路局連續為南陽工務段配備了4臺連續式搗固車,機型轉換給安全生產也帶來一些難題,從車輛操作到維修保養,從走行部關鍵的卡控,到電氣系統故障的排查,都需要去適應、去掌握。

為了更快適應新機型,針對昆明09和襄樊09機型的差異,作為車間技術員的陰崢,為了更好地掌握新技術、熟悉新設備,他主動到網上查找相關的技術資料,學習操作關鍵和保養技巧,私下經常和工區的職工交流探討。

“確定一種方法、說通一項原理、確定一個風險點,都是他們相互學習探討的焦點,在探討學習中進步,我覺得特別好……”陰崢自發創新了一種“課下討論結算”學習模式,在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集合全車間的智慧和力量在當天“結算”,從不把問題滯后處理。對此,南陽綜合維修車間黨支部書記田明義贊賞有加。

“課下討論結算”學習模式在南陽綜合維修車間不脛而走。久而久之,各個工區的學習熱情提高了不少,職工們對車輛運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刻,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車間兼職教師,陰崢還堅持著做好職工的業務學習、抽考和練兵比武。從正式擔任兼職教師以來,他先后培養出了6名優秀司機,16名見習司機。

創新思路,補強安全薄弱環節

2015年7月中旬,鄭州鐵路局明確規定了搗固車在作業時必須采用區間作業防碰模式-本機。由于搗固車的速度傳感器本身存在缺陷,在這個模式下,公里標無法正常加減,導致車輛能夠活動的范圍減校

行車無小事。既要確保當日作業任務安全完成,又要防止行車危險鏡頭,陰崢主動到各機械搗固車上了解實際情況,根據司機的日常操作習慣和能夠修正公里標誤差的方法,提出了“四項操作和兩項禁止”的新思路。即,四項常規公里標修正方法,禁止中途反向調用數據和禁止中途掛倒檔。新思路的提出,及時解決了機械搗固車的難題,車間負責人申洪飛立即聯系線路技術科有關人員對此檢查審核,最終制定了《GYK作業臨時管理辦法》,并在全段開始大范圍推廣,規范司機在該模式下的操作,避免出現撞線或超范圍作業的可能。

2016年路局舉辦的青年創新創意大賽,陰崢正是以此為課題,通過預賽、決賽,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巧手妙招,助力凝聚班組合力

2015年9月6日,是南陽綜合維修車間全體干部職工印象最深的時刻,因為他們要開始為期近100天的連續施工。

高強度的作業,加上氣溫的驟降,個別職工情緒較為浮躁。為了保障作業效果,緩解職工壓力,陰崢想到了以前在干IT職業時學會的視頻制作。為此,他把家里的小DV機隨身攜帶,在工作之余拍攝焦柳線集中修和寧西二線施工,打算拍攝一部“自己人”的紀錄片。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陰崢經常與職工交流,“你這個門燈動作不標準,看我給你來一個1“身體站直、手比眼看,好了1,在拍攝的時候,他將職工們的工作一一拍攝下來,職工們也好奇,由于當上了“演員”,漸漸地,作業標準更規范了,心態變好了,工作有干勁了。

轉眼間,一百天過去了,889.35公里的線路搗固任務完成了,紀錄片也“登錄”在了段微信平臺后,閱讀量短短一天就超過800人次,職工看在眼里,美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