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因裝卸工作臟苦累紛紛調走和轉崗了,而余曉光卻像這口岸的沙棗樹一樣,扎根口岸邊陲。30個春秋悄然而去,他始終堅守著不變的信念,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將單調的作業奏成一曲華美的樂章,他就是口岸技術達人余曉光。

愛琢磨,練就一身真功夫

剛當上叉車司機,貨物插不準、貨件擺不齊,作業精度低;叉車進退慢、升降配合不好,作業速度跟不上。為這,他急的上了火。可他天生就是犟脾氣,暗暗使勁,加緊練技術。平時細心觀察師傅們的技術動作要領,自己默默記下、慢慢琢磨,每天天明就練車,傍晚才回家,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年,余曉光,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以嫻熟的操作技術一舉拿下了鐵路分局舉辦的技術比賽第一名。打這以后,他就像上了發條,學技術、練本領像著了魔似的,伴隨著他的勤學苦練,榮譽一項項接踵而來。2012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了鐵路局舉辦的職工職業技能比賽第一名的優異成績,2015年代表呼和浩特鐵路局參加鐵路總公司舉辦的職工職業技能比賽,他48歲的“高齡”拿到了全路貨物快運裝卸三人團體賽第一名。

由于他業務素質超強,技術本領過硬,臨時受命參加了多項急難險重任務。201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贈送了一批瓷器從東勝西站進行裝車,要求裝卸時必須要絕對保證貨物安全,由于此次任務時間緊,作業量大,上級領導和部門對此十分重視,專門從集寧貨運中心抽調余曉光、王勇兩名同志去完成這次裝卸任務。他們在裝卸過程中額外的小心與細致,快速的前進后退、穩步的起升、準確的插貨擺貨,一氣呵成,動作嫻熟,連續3小時完好無誤的裝載了9輛車,保證列車正點發車。他精湛的技術、完美的表現贏得了贊嘆。

勤專研,節支降耗顯身手

多年的裝卸經驗,使他成為了一個善于觀察、肯于專研、善于解決生產中各種問題的有心人。

有一次,叉車夾抱器的定位銷損壞,車間沒有配件,從廠家進貨需要好幾天時間,而當時作業量比較大,叉車亟待維修。余曉光同志大膽提出我們自己加工配件,維修工廠就用銑床、鉆床按照原裝配件尺寸照著加工出來一個,裝配到叉車,經過試驗,非常好用,自此以后,再沒有從廠家進過此配件,僅此一項年度能夠節約資金3000多元。

叉車發生故障,看到廠家每次來維修,不僅要收取不菲的維修金而且還影響車間任務的完成,余曉光感到很可惜,暗中發誓一定要好好學學維修。自此以后,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鉆研叉車維修上,拿著電路圖和油路圖對照叉車一項一項的比照,不懂的地方向廠家技術人員請教,或上網查詢,通過刻苦專研,逐步了解和掌握叉車的各種結構和原理。一次車間的三臺德國進口林德叉車發動機在作業中出現高溫狀態,廠家檢修建議更換發動機。余曉光通過仔細觀察,認為發動機應該沒有問題,經過仔細觀察發現發動機在高溫狀態下,有一組線束特別燙手,好像線路存在短路造成的,而繼續觀察他發現原來線路上有一個隱蔽的接觸點存在老化狀態,不仔細觀測很難發現,于是在替換了一個插頭后,問題迎刃而解。如果廠家更換三臺發動機需要十幾萬。

顧大局 帶動班組共前進

作為班組帶頭人,他將多年總結和提煉的技術、技巧、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其他職工,在他的帶動下,2015年在鐵路局舉辦的職工職業技能比賽中叉車組另外兩名職工分別獲得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優異成績。

2015年隨著紙漿進口作業量逐漸增大,為全面完成生產任務,車間又增加了三名叉車司機,為盡快提高這幾名叉車司機業務,余曉光同志配合班組長加強培訓,嚴格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系統培養,先理論、后實作、再到日常 保養,深入淺出、由簡到難,在他的帶領下,幾名新職叉車司機很快掌握了各種業務技能,能夠獨立上崗,完成作業。日常生活中,余曉光同志是一個十分活躍的,愛和同志們開玩笑,但是在培養新職司機的時候,不茍言笑,非常嚴厲。司機們常說培訓和平時成了兩個人。余曉光卻說“嚴師出高徒”,只有這樣大家的業務技能才能夠提高。在他的帶動下,面對進口紙漿的不斷增長,每天都能完成日班下達的計劃任務。特別是2015年9月份,叉車組共計換裝紙漿1028車,創口岸紙漿歷史新高。

余曉光對每一名叉車司機提出的技術問題,都不厭其煩的進行講解。有一次,幾名司機反映叉車在發動機未熄火且無人操縱時,車輛會自動向前走,他檢查發現是行走控制器不能回到“零”位,大家普遍認為只有換一個控制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余曉光同志在仔細研究后又反復實踐,將行走控制器的間隙進行了調整,解決了這個技術問題。

“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余曉光以不甘平庸的鉆勁,堅韌不拔的毅力、積極上進的激情,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詮釋著新時期一名普通鐵路工人所擁有的情懷。(杜鳳華 孫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