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大橋我的路
時間過得真快,幾十年的光陰,仿佛眨眼間就悄然而逝;厥淄,記憶最深刻的便是父親的大橋我的路。
父親是一名橋梁工。從我記事起,父親和他的工友們就在鏡鐵山支線的橋梁上爬上爬下,除銹、打磨、刷漆,抬片石、砌片石,總有干不完的活。
我是一個在鐵道邊出生的孩子,童年是在一個叫反修橋的小火車站度過的。記得小時候,我曾天真地問父親:“這座橋為什么叫反修橋?是因為你們要反反復復地修嗎?”父親一臉嚴肅地告訴我:“當初修建這座橋的時候,一位蘇聯橋梁專家曾說,‘你們中國人根本沒能力架設這樣的橋梁’,但事實證明,咱們中國人不但依靠自己的力量架起了這座橋,而且架起了許多比它更宏偉更漂亮的橋!痹S多年過去了,每當我踏上這座橋,都感慨萬千,它多像一座屹立在風雨中自立自強的豐碑埃
1964年,父親到鐵路工作。雖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業務上并不比別人遜色。1985年,我們姐弟三人從老家來到父親工作的地方,我們一家人借住在單位那間七八平方米的單身宿舍里。勤奮的父親常常和我們一起趴在床邊學習寫字!把圻^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父親成了單位的業務骨干。
1987年春,在父母的帶動下,我們在戈壁灘上自己打土坯,蓋出了兩間半干打壘的土坯房,從此有了屬于自己的家。那年秋天,外面一下雨,屋里就漏雨,但只要軌道車的汽笛在養路工區后門一響,父親保準會穿上雨衣雨鞋,以最快的速度趕去單位參加防洪搶險。剩下我們在家里“搶險”。家里能用的盆都拿出來了,有的地方連碗都用上了。滴滴答答的雨,落在盆里、碗上,打在罩著床的塑料紙上,發出啪啪的聲響。母親從這屋走到那屋,尋找沒有遮嚴蓋好的地方,我用笤帚將地上積攢的雨水使勁往門口掃,大弟弟則用簸箕將地面的雨水往門外撮。鐵簸箕劃拉到地面,刺啦刺啦地響,門外的雨,依舊嘩嘩地下。
1992年,我成了一名養路工。那時人們常說,養路工有三件寶:洋鎬、鐵锨、破皮襖。我穿著父親曾經穿過的老皮襖,奔波在祁連山間的隧道里、線路上。砸洋鎬、換枕木,繁重的體力勞動常常使我對山外的生活充滿渴望。按照規定,上班滿3年就可以考學,我企盼著能有機會走進高等學府的大門,所以始終沒敢放棄學習。
1995年8月的一天,綠化到春風區間線路被洪水沖毀了。得知消息,我們從狼尾山坐軌道車趕到現場進行搶險,發現有的地方鋼軌和枕木都懸空了。發電機突突響著,在十幾盞碘鎢燈的光照里,我們回填道床、夯拍路基,補充石砟。緊張忙碌的工作使我早已忘記了寒冷和饑餓。那天回到家里已是夜里4點了,我從里到外都快凍透了,但心里特別高興,因為線路經過搶修通車了。
同年9月,我又如愿以償地坐在了教室里,聽老師系統地講軌道電路和現代化的機械原理。在實習過程中,我目睹了現代化養路機械作業的壯觀場面。1998年畢業回來,小站依舊,工區依舊,手工搗固的傳統依舊。
2000年,我走上了鋼軌探傷工的崗位。在以后的14年時間里,我徒步探傷4萬多公里,走遍了嘉峪關工務段管轄范圍內的每條線路。父親的老皮襖始終陪伴著我,那上面有父親的體溫,也有他的信念,更有他對鐵路發展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古道新驛站,絲路迎朝陽,駝鈴換做風笛唱,大漠飛鳳凰!痹诤缐褍灻赖母杪暲铮路上12.5米的短軌早已被500米的長軌所取代;從有縫線路到無縫線路,旅客乘車的舒適感大大增強。我們姐弟相繼成家,和父母一起住進了干凈整潔的樓房里。
我常常想,什么是中國夢?什么是民族復興?作為一名鐵路工人,我的夢想是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不斷去拓展自己生命的廣度和厚度。前路漫漫,任重道遠。不管是父親的大橋還是我的路,都是我們留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足跡。追夢逐浪,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
鐵路資訊
- 農歷小年車票開售 鐵路春運售票超1億張08:09
- 這一年,你的平安有鐵路人在守護08:09
- 京張“四電”通過初驗08:08
- 鐵路新裝備拉動“公轉鐵”08:07
- 推進安全生產整治有新招08:06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