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凡是具有強大內心的人,不會自暴自棄,選擇消沉與頹廢。詩人的精神世界是遼闊的、高遠的,也許他此時的寧靜與淡泊,是為了彼時的致遠與通達。

我想,陶淵明式的田園詩盛行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性質。傳統的農業社會受制于小農經濟的范式,人們就業途徑有限,社會發展緩慢,社會階層板結化程度較高。由此,產生了另一來源——讀書人不滿現實而選擇隱逸的社會風氣。這兩個方面決定了田園詩在那樣的年代長盛不衰。

田園詩領域產生了眾多優秀的詩人與詩作。號稱“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具有讀書人的氣節與價值追求,他由于看不慣世俗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主動辭官,歸隱山林。

陶淵明的作品內容描繪了很多優美的自然風光,表達了對淳樸農村生活的熱愛,以及不啻于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懷。陶淵明的詩作風格平淡自然,醇厚含蓄,清新樸素的語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陶淵明作為東晉時期的杰出詩人,他有上百篇優秀作品尤其是田園詩存世,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歸園田居五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據說該作品寫于他辭官歸田的第二年。該作品描寫詩人田間勞作完成后,對早出晚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生活狀態的贊美與滿足。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媳,如同白描詩句,就好像一位老農在講故事,實話實說,淺顯明白,樸實親切。由組詩第一首“開荒南野際”一句即可知,南山下種豆的地是新開墾的荒地,再加上詩人由官場剛剛退出,參與農事,種田經驗不足,外加體力有限,所以出現了“草盛苗媳農作物長勢不佳的場景。

豆地“草盛苗媳,詩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了,整整勞作一天,才披星戴月疲倦而歸。詩人沐浴著如水的月光,扛著鋤頭,漫步于鄉間小路,這種田園風光所帶來的愉悅與充實,讓詩人的生命顯得安詳厚重。

遠離官場,簡居田園,拒絕浮華,接納平實。究竟是何處來的勇氣與魄力讓詩人如此選擇?這種決心與勇氣讓人欽佩。詩人不懼田間勞作的艱難與繁重,詩人放棄高官厚祿、錦衣玉食的精致生活,選擇位卑布衣、粗茶淡飯的百姓生活。詩人這樣抉擇打破了傳統封建思想鄙視體力勞動的偏見。躬耕畝田,不懼勞苦,這在封建知識分子的龐大體系中實屬罕見,由此,詩人的氣節人格散發出迷人的光輝。不為五斗米折腰,也許在當時顯得不合時宜,但詩人更多的是在追隨自己的內心,不愿違背自己的心愿。“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詩人的愿望是指告別官位、自食其力、歸返自然的人生愿望,詩人在追求自己的內心。建造自己的內心世界,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詩人強大的內心力量,是很多人所不具備的。

陶淵明的詩作對田園風光的描繪,潺潺溪水、高天流云、山高水闊、月朗星檄…令一切顯得平凡高遠。

詩心飛揚,何懼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