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贛鐵路自蕪湖市火龍崗車站引出,經倒湖(安徽、江西兩省交界站)進入江西省,至江西貴溪車站與浙贛鐵路接軌,全線為單線,長539.92公里,在安徽境內342公里。它北接寧蕪、蕪銅、淮南線和長江水道,南連浙贛、鷹廈諸線,縱貫皖南、贛東北,溝通蘇、皖、贛、浙、閩等省,是華東地區一條重要的鐵路通道。

皖贛鐵路建設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1905年商辦安徽省鐵路有限公司為營運皖南山區物資,開始修建蕪湖至廣德段鐵路。至1911年,投資白銀200萬兩,僅完成蕪湖至灣沚32公里的路基和橋涵。1913年,北洋政府籌建貫通蘇、皖、贛、湘四省的寧湘鐵路,并有償將蕪湖段線路收歸國有,后因資金不能落實,僅勘測了部分線路,就擱置下來。1933年,商辦江南鐵路有限公司購得蕪灣路產權。1934年,蕪湖至孫家埠段鐵路修建完成并通車。1936年,國民黨政府成立京贛鐵路工程局,開始皖贛全線勘測設計,并于當年開工建設。到1937年,全線路基土石方及橋涵基本完成,并在皖、贛兩省境內分段鋪軌,分段通車里程達308公里?谷諔馉幈l,國民黨政府于1938年夏命令沿線駐軍破壞路基、橋梁,拆除軌道,使一度興建的皖贛鐵路成為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皖贛鐵路的修建。1955年,國家開始組織力量進行勘測設計,皖、贛兩省在各自境內局部施工。1970年起,安徽省和上海鐵路局共同建設火龍崗至寧國104公里路段。1973年,皖贛鐵路的建設任務改由鐵道部第四工程局承擔。1974年4月,安徽境內火龍崗至寧國段鐵路鋪通,開辦臨時運營。之后,又在寧國經倒湖至景德鎮南段(303公里)全面展開施工,1981年12月火龍崗至景德鎮全線鋪軌接通,1982年10月開辦臨時運營。1984年5月30日通過國家驗收,1985年6月1日起辦理正式運營。

皖贛鐵路與1937年原京贛鐵路的走向基本相同,但提高了技術標準,限制坡度為6‰,最小曲線半徑為600至800米,車站到發線有效長度為850米,軌道采用43公斤/米鋼軌,閉塞方式為繼電半自動?紤]到黃山旅游的需要,新線繞經屯溪,線路展長約13公里。線路運輸能力,近期為年600萬噸,遠期為年1200萬噸。皖贛鐵路安徽境內從火龍崗至倒湖段342公里,建有大橋49座,共長8063米;中型橋梁40座,共長2040米;小型橋梁94座,共長2174米。隧道共有32座,總長6934米,主要分布在霞西至績溪及漁亭至倒湖兩個山嶺地段,其中長度超過500米的隧道有5座。株嶺隧道全長1228米,是皖贛線上最長的隧道,也是目前安徽省最長的隧道;瘕垗徶恋购喂灿嬐顿Y4.31億元。皖贛鐵路安徽省境內共設有41個車站。其中,績溪車站為區段站,設有到發線和編組線各4股,貨物線3股,車站北端設有機務折返段;屯溪站為中間給水站,也是到黃山風景區旅游的中轉站,設有400人規模的站房和60個座位的軟席候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