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海,下班都半個小時了,該收工啦!薄皫煾,您們先走,我要把它砸下來。”咣當、咣當……集寧車輛段停留線的撞擊聲,吸住了走出班組師傅們的注意力。原來,是利材班組車輛鉗工肖大海揮舞著大錘正與一個銹死的腳蹬“較真兒”。
大海要砸下的是一輛報廢車上的一個廢腳蹬。以前,像這樣已經銹死的廢舊配件,往往是用電焊“切割”拉掉,賣了廢鐵。自局、段開展“適應新常態 創效做貢獻”形勢任務宣講以來,干部職工的節支意識增強,做好了長期過“苦日子”、“緊日子”的思想準備,自覺摒棄配件亂丟、浪費和損壞的不良習氣,開始從節約一顆螺絲、一個開口銷和一度電、一張紙做起。特別是專門負責修舊利廢的利材班組職工,喊出了“能修復的絕不廢棄”的口號,把回收不能修復的配件和廢舊鋼材,因材施用,物盡其妙,深入推進修舊利廢活動的開展,走在節支降耗的前列,成為全段從“觀念轉變”到“行為自覺”的典范。
該段二連聯運車間是棉布消耗‘大戶’,他們把擦拭過輪軸的棉布‘回收’過來用于設備的日常檢修,自覺減少新品棉布的使用。車間副主任劉忠文算起了節支賬:一天少用10塊新棉布,一年就是1.6萬元,加上修舊利廢11個項目的成本控制,僅他們車間一年就能省下50多萬元的成本支出。(尹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