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馬克思曾經說過:“生產越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因而越是以交換為基礎,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生產來說就越是重要。”因此,交通的便利與否直接關系到資本流通的速度進而影響到資本積累的深度和規模。在這個意義上,“改善交通運輸工具”屬于發展生產力的范疇。特別是我國幅員遼闊,內陸深廣,人口眾多,資源分布及工業布局不平衡。鐵路因為其受自然條件影響小,通用性好,運輸能力大,送達快,能耗和成本較低的特點相對于其他運輸方式優勢突出。原來鐵路建設籌集資金來源渠道少,導致鐵路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使得鐵路運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鐵路“卡脖子”的區段也越來越多。鐵路運輸能力已經無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了。

有資料顯示:鐵路承擔全社會85%的木材、80%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鋼鐵及冶煉物資的運輸任務。這些都是工業原料,建筑耗材。若是它們的運輸受到了影響,那么很自然工業生產就必然會受到影響,經濟發展就會遇到瓶頸。為了消除經濟發展的“瓶頸”,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今年國家投資的鐵路建設將有80%投向中西部地區。完善中西部地區的鐵路網,對老百姓出行、工業產品的運輸有著莫大的便利。特別是長株潭鐵路圈,關中鐵路圈的形成對推動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交流合作,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和推進城鎮化有著重要意義。

完善西部鐵路網不僅僅可以加強沿線地區的資源利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借此完善通往西亞、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陸路運輸通道,發揮自身優勢重新構筑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這些對于經濟發展、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均有重要意義。

加大對鐵路建設的支持,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是重要的方法。對鐵路投融資機制的改革,有利于擴寬鐵路建設的資金來源,打破鐵路建設的投資壁壘。通過吸收社會資本的投資更有助于鐵路運營的市場化改革,使鐵路建設和鐵路運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雖然鐵路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但是因為鐵路相對其他運輸方式的優勢。我相信再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鐵路仍舊占主導地位。鐵路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被各級政府和人民所了解,鐵路的發展已經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家“十二五”規劃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作出了加快發展鐵路的戰略決策,勾畫了鐵路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鐵路建設,將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建成。到那個時候,可以想象鐵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將會更加凸顯。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將會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讓完善的鐵路網為中國經濟加速,高速平穩的向前方駛去!